《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屋》,讲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江南水乡一个个动人动情的少年故事。而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主人公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爸爸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
孤独之旅的主要内容: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爸爸放鸭所历程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经历,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飞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意思不只指杜小康跟随爸爸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生活之旅。
孤独之旅这篇课文如何梳理故事情节?
1、根据故事情节梳理情节。
开端:交代了小说的背景——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爸爸放鸭。
进步:写杜小康父子两个到达芦苇荡,开始了放鸭生活。
高潮:写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找鸭。
结局:写杜小康战胜孤独与寂寞,历经重重磨难,终于长大了。
2、根据缘由-结果梳理故事情节。
(1)由于家道中落,杜小康被迫辍学,跟随爸爸去放鸭。
(2)由于孤独寂寞,杜小康梦见母亲,大哭。
(3)由于渐渐习惯寂寞孤独,杜小康面对周围的所有时,不再突然恐慌。
(4)由于暴风雨训练,杜小康感觉自己忽然长大了,坚强了。
(5)由于鸭子们长大了,下蛋了,杜小康很惊喜。
孤独之旅有关要点:
1、“前行是纯粹的”,这句话独立成段,有哪些含义?
答案:“纯粹”一词表明前行速度之快,强调父子两个离开油麻地是不可改变的,前行是绝对的,就算有痛苦,有磨难,也暗指前行是单调、寂寞。同时也含蓄地说明了父子两个对生活别无选择。
2、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写鸭群的叫声有哪些用途?
答案: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不是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3、作者把“芦苇”“芦荡”分别比作“浪潮”“大山”,有什么样的表达成效?
答案: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成效剖析法。运用明喻修辞,把“芦苇”比作“浪潮”,把“芦荡”比作“大山”,写出了芦荡的宽广厚重,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越真切,生动地表现了陌生的环境使杜小康产生了压抑沉重的心理。
4、赏析句子“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如此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样地明亮。”
答案:这段景物描写具备肯定的象征意味:“雨后天晴”,既指自然的风雨,也暗指杜小康走出了生活的阴影;明亮的天空和月亮则象征了杜小康正渐渐变得平静、自信、坚强,对将来充满了美好期待。
5、本文最后一段有哪些用途?
答案:本题运用结尾句(段)用途剖析法。文章结尾用鸭的下蛋来形象地暗示杜小康在经受孤独的磨砺后终于长大了,充满了骄傲和自豪。同时,爸爸的这一句话意境丰富,含有期盼与喜悦,还有回忆过去时的心悸。
6、文题是《孤独之旅》,杜小康的“孤独”体目前什么?
答案:①失去人文环境。杜小康辍学随爸爸去放鸭,离开了村庄、人群,失去了人文环境,再加上与爸爸之间的交流单调乏味,使他很孤独。②恐惧陌生环境。陌生的自然环境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备强大的压迫力,让杜小康心生无助与恐惧。③恐惧将来环境。杜小康对未知前途充满迷茫与无奈。
7、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杜小康在经受精神孤独和自然界的暴风雨后长大了、坚强了。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难免有挫折,大家面对挫折时要选择坚强,只有勇敢地战胜困难,才能获得生活的成功。
孤独之旅作者介绍: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2016年,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这是中国作家初次获此殊荣。2017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2019年,《草房屋》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